Page 63 - Preservation for the Documentation of Chinese Christianity
P. 63

—
     2 . 社會關注委員會—                       敎會社會關注的十字路口                                   盧龍光牧師
         香港基督敎協進會在一九五四年成立時                              成爲協進會關注社會的歷史轉捩點。自此以
     的宗旨,除了要增進香港各敎會彼此間的關                                後 ,協進會對關注社會的角色變得模糊,不
     係及有效的合作、謀求敎會的共同福利以                                 但對社會上很多尖銳的社會及政治問題保持
     外 ,還 包 括 「對於影響人民的宗敎道德與社                            緘 默 ,即使溫和及非政治化如越南船民問
     會生活的各事項,在必要時採取共同的行                                 題 ,執委會亦曾在多重疑慮中否決了「社會
     動 。」在這個宗旨下,協進會在香港衆多敎                               關注委員會」 (八九年後新章程的委員會)

     會組織中,建立了關心社會的形象。                                   提出關懷的建議。



         特別在五十至七十年代,當普遍的香港                                  進入九十年代,香港社會的變化極大,
     敎會還被難民心態與殖民地心態所强烈影響                                與中國的關係愈形密切,但 中 、港社會的差
     下 ,對社會問題不聞不問,退縮保守,協進                               異亦愈趨敏感與緊張。在協進會的歷史中,

     會往往對社會問題不但發表聲明,更推動敎                                協進會曾扮演推動香港敎會關注社會的角
     會有所行動,最顯著的包括了在六十年代成                                色 ,甚至支持了壓力團體的成立,協助推進
     立的工業委員會及籌辦基督敎聯合醫院。協                                香港民主的發展,究竟香港敎會應如何繼續
     進會一直扮演著敎會對社會關懷的先鋒,即                                關心社會?協進會的角色又是甚麼?甚麼是
     使未得到香港敎會普遍的認同。                                     我們關心社會的議程?我們與政治團體,壓
                                                        力團體的關係是甚麼?我們還會與非基督徒
          到了八十年代開始,香港敎會對社會關                             — 同關心社會嗎?
     懷開始覺醒,藉著協進會主辦的「八十年代
     香港敎會宣敎諮詢會議」的機會,不同宗派                                     今天香港基督徒關心社會的群體逐漸增
     與神學傳統的基督徒聚在一起,認 同 了 「影                              加 ,但敎會對社會關注的共識並未建立,在
     響政府的公共政策」及 「向低薪市民傳福                                 這個充滿危機與轉機的年代中,敎會對社會
     音 」爲八十年代的宣敎路線;大會舉行期                                 關注正站在十字路口,協進會的會員敎會與
     間 ,更同意發起「關注兩間巴士公司加價」                                機 構 ,除了繼續在已建立的社會服務工作上

     的社會運動;這個社會運動,不但聯結了香                                 貢獻社會外,實在需要求上主賜下信心與智
     港各敎會對社會的關注,更使敎會與其他的                                 慧 ,憑著聖靈的引導與及上主所賜的道德勇
     社會組織,包 括 :工 會 、學生聯會、社區組                             氣 ,重拾協進會成立時對社會的承擔感與使
     織 等 ,一同關心香港社會,使基督徒與非基                               命 感 ,與迷惘及陷入信心危機的香港市民一
     督徒打破了隔膜,在關心社會的前提下可以                                 同面對未來。
      有合作的關係。
                                                          ( 盧龍光牧師爲社會關注委員會九三至九五
          然 而 ,香港社會因九七問題已趨向政治                            年度主席)
      化 ,面對北京政府對香港影響得愈來愈大的
      情 況 下 ,敎會對社會的關注應如何繼續下
      去?


        一九八六至八七年間,由於協進會執行委
      員會與協進會的「公共政策委員會」對關注
      社會的立場及行動在了解上無法一致,引起
      了 「公共政策委員會」委員的集體辭職,也



                                                   60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