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繁體 | 简体  
中醫藥學院 | 圖書館 | 主頁 | 
瀏覽全部記錄    進階搜尋
快速搜尋
| 和解劑
| 固澀劑
| 安神劑
| 治燥劑
| 治風劑
| 消食劑
| 清熱劑
| 湧吐劑
| 溫裏劑
| 瀉下劑
| 理氣劑
| 理血劑
| 祛暑劑
| 祛濕劑
| 祛痰劑
| 補益劑
| 解表劑
| 開竅劑
| 驅蟲劑
關鍵字搜尋    共 "5" 筆記錄    
   1 2   
編號    方名   組成   功用   主治   縮圖
1 二陳湯   半夏; 白茯苓; 橘紅; 炙甘草   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濕痰證。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噁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  


2 小活絡丹   炮川烏; 炮草烏; 地龍; 炮天南星; 乳香; 沒藥   祛風除濕,化痰通絡,活血止痛。   1. 風寒濕痹證。肢體筋脈疼痛,麻木拘攣,關節屈伸不利,疼痛遊走不定,舌淡紫,苔白,脈沉弦或澀。
2. 中風之濕痰瘀血阻絡證。手足不仁,日久不愈,腰腿沉重,或腿臂間作痛等。
 


3 半夏白朮天麻湯   半夏; 天麻; 茯苓; 橘紅; 白朮; 甘草; 生薑   燥濕化痰,平肝息風。   風痰上擾證。眩暈,頭痛,胸膈痞悶,噁心嘔吐,舌苔白膩,脈弦滑。  


4 陽和湯   熟地黃; 麻黃; 鹿角膠; 白芥子; 肉桂; 生甘草; 炮薑炭   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陰疽。如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屬陰寒證者。症見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