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繁體 | 简体  
中醫藥學院 | 圖書館 | 主頁 | 
瀏覽全部記錄    進階搜尋 
快速搜尋
| 和解劑
| 固澀劑
| 安神劑
| 治燥劑
| 治風劑
| 消食劑
| 清熱劑
| 湧吐劑
| 溫裏劑
| 瀉下劑
| 理氣劑
| 理血劑
| 祛暑劑
| 祛濕劑
| 祛痰劑
| 補益劑
| 解表劑
| 開竅劑
| 驅蟲劑
上一記錄 | 回到概覽頁面 | 下一記錄
關鍵字搜尋       
【首頁】 > 【瀏覽頁】 > 【吳茱萸湯】
中藥材連結 >

君吳茱萸味辛苦而性熱,歸肝、脾、胃、腎經;溫胃暖肝以祛寒、和胃降逆以止嘔二藥相配,溫降之力尤彰
臣生薑溫胃散寒,降逆止嘔二藥相配,溫降之力尤彰
佐人參甘溫,益氣健脾大棗和人參以益脾氣;和生薑以調脾胃
使大棗甘平,調和諸藥大棗和人參以益脾氣;和生薑以調脾胃

【中文】 吳茱萸湯
【漢語】 Wu Zhu Yu Tang
【英文】 Evodia Decoction
【分類】 溫裏劑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吳茱萸一升,洗 (9g) 人參三兩 (9g) 生薑六兩,切 (18g) 大棗十二枚,擘 (4枚)
【用法】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主治】 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食後泛泛欲嘔,或嘔吐酸水,或乾嘔,或吐清涎冷沫,胸滿脘痛,巔頂頭痛,畏寒肢涼,甚則伴手足逆冷,大便泄瀉,煩躁不寧,舌淡苔白滑,脈沉弦或遲。
【病機】 本方治證乃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所致。肝胃虛寒,胃失和降,濁陰上逆,故食後泛泛欲吐,或嘔吐酸水,或乾嘔,或吐清涎冷沫。厥陰之脈挾胃屬肝,上行與督脈會於頭頂部。胃中濁陰循肝經上擾於頭,故巔頂頭痛。濁陰阻滯,氣機不利,故胸滿脘痛。肝胃虛寒,陽虛失溫,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則大便泄瀉。舌淡苔白滑,脈沉弦而遲等均為虛寒之象。治療當以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運用】 1. 辨證要點:本方是治療肝胃虛寒、濁陰上逆的常用方。以食後欲吐,或巔頂頭痛,乾嘔吐涎沫,畏寒肢涼,舌淡苔白滑,脈弦細而遲為辨證要點。
2. 現代運用:本方適用於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神經性嘔吐、神經性頭痛、耳源性眩暈等屬肝胃虛寒者。
3. 注意事項:胃熱嘔吐、陰虛嘔吐或肝陽上亢之頭痛禁用本方。
【方歌】 吳茱萸湯參棗薑,肝胃虛寒此法良,
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頭痛亦堪嘗。

永久網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t&id=F00062



吳茱萸


人參


生薑


大棗



"柴胡" 可連結至: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中草藥化學圖像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