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繁體 | 简体  
中醫藥學院 | 圖書館 | 主頁 | 
瀏覽全部記錄    進階搜尋 
快速搜尋
| 和解劑
| 固澀劑
| 安神劑
| 治燥劑
| 治風劑
| 消食劑
| 清熱劑
| 湧吐劑
| 溫裏劑
| 瀉下劑
| 理氣劑
| 理血劑
| 祛暑劑
| 祛濕劑
| 祛痰劑
| 補益劑
| 解表劑
| 開竅劑
| 驅蟲劑
上一記錄 | 回到概覽頁面 | 下一記錄
關鍵字搜尋       
【首頁】 > 【瀏覽頁】 > 【黃連解毒湯】
中藥材連結 >

君黃連清瀉心火,兼瀉中焦之火
臣黃芩清上焦火
臣黃柏瀉下焦火
佐梔子清瀉三焦之火,導熱下行

【中文】 黃連解毒湯
【漢語】 Huang Lian Jie Du Tang
【英文】 Coptis Toxin-Resolving Decoction
【分類】 清熱劑
【出處】 《肘後備急方》
【組成】 黃連三兩 (9g) 黃芩 黃柏各二兩 (各6g) 梔子十四枚,擘 (9g)
【用法】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瀉火解毒。
【主治】 三焦火毒證。大熱煩躁、錯語不眠、口燥咽乾,小便黃赤,熱病吐血、衄血、熱甚發斑,身熱下痢,疫毒黃疸,外科癰瘍疔毒,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病機】 本方證乃火毒充斥三焦所致。火毒熾盛,上擾神明,故大熱煩躁,錯語不眠;熱盛則津傷,故口燥咽乾;血為熱迫,隨火上逆,則為吐衄;熱傷絡脈,血溢肌膚,則為發斑;熱毒下迫大腸,則為身熱下痢;疫毒熾盛,內迫肝膽,膽汁外溢肌膚,發為黃疸;熱毒壅聚肌腠,則為癰腫疔毒;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皆為火毒熾盛之征。本方證病機特點為火毒熾盛,充斥三焦,立法組方應以苦寒之品直折三焦火毒。
【運用】 1. 辨證要點:本方為苦寒直折法的代表方,瀉火解毒劑的基礎方。臨床以大熱煩躁、口燥咽乾、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為辨證要點。
2. 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敗血症、膿毒血症、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細菌性痢疾、肺炎、急性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以及其他感染性炎症等屬火毒為患者。
3. 注意事項:本方為大苦大寒之劑,久服或過量易傷脾胃,非火盛者不宜使用。
【附方】 1. 瀉心湯《金匱要略》大黃二兩 (6g) 黃連一兩 (3g) 黃芩一兩 (3g)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功用:瀉火消痞。主治:邪熱壅滯心下,氣機痞塞證。心下痞滿,按之柔軟,心煩口渴,小便黃赤,大便不爽或秘結,或吐血衄血,舌紅苔薄黃,脈數。
2. 梔子金花湯《醫宗金鑒》即黃連解毒湯加大黃。水煎服。功用:瀉火解毒。主治:黃連解毒湯證兼大便秘結者,亦治陽證之瘡、癰、疔、癤。
3. 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生石膏大劑六兩至八兩 (180~240g);中劑二兩至四兩 (60~120g);小劑八錢至一兩二錢 (24~36g) 小生地大劑六錢至一兩 (18~30g);中劑三錢至五錢 (9~15g);小劑二錢至四錢 (6~12g) 水牛角大劑六兩至八兩 (180~240g);中劑三兩至五兩 (90~150g);小劑二兩至四兩 (60~120g) 真川連大劑四至六錢 (12~18g);中劑二至四錢 (6~12g);小劑一錢至一錢半 (3~4.5g) 梔子 桔梗 黃芩 知母 赤芍 玄參 連翹 甘草 丹皮 鮮竹葉 (以上十味,原書無用量) 先煎石膏數十沸,後下諸藥。(現代用法:先煎石膏數十沸,後下諸藥,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瀉火。主治:溫疫熱毒,氣血兩燔證。大熱渴飲,頭痛如劈,乾嘔狂躁,譫語神昏,或發斑,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脈沉數,或脈沉細而數,或浮大而數,舌絳唇焦。
【方歌】 黃連解毒柏梔芩,三焦火盛是主因,
煩狂火熱兼譫妄,吐衄發斑皆可平。

永久網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t&id=F00038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柴胡" 可連結至: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中草藥化學圖像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