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繁體 | 简体  
中醫藥學院 | 圖書館 | 主頁 | 
瀏覽全部記錄    進階搜尋 
快速搜尋
| 和解劑
| 固澀劑
| 安神劑
| 治燥劑
| 治風劑
| 消食劑
| 清熱劑
| 湧吐劑
| 溫裏劑
| 瀉下劑
| 理氣劑
| 理血劑
| 祛暑劑
| 祛濕劑
| 祛痰劑
| 補益劑
| 解表劑
| 開竅劑
| 驅蟲劑
上一記錄 | 回到概覽頁面 | 下一記錄
關鍵字搜尋       
【首頁】 > 【瀏覽頁】 > 【二陳湯】
中藥材連結 >

君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止嘔君臣相配,相輔相成,增強燥濕化痰,杜絕生痰之源
臣橘紅理氣行滯,燥濕化痰君臣相配,相輔相成,增強燥濕化痰,杜絕生痰之源
佐茯苓健脾滲濕與橘紅相配,能杜絕生痰之源
佐生薑制半夏毒,又能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嘔
佐烏梅其意有三:
  • 一是收斂肺氣,與半夏、橘紅相伍,防其燥散傷正之虞;
二是有欲袪痰先聚痰之意;三是烏梅有袪痰之功
佐使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

【中文】 二陳湯
【漢語】 Er Chen Tang
【英文】 Two Matured Substances Decoction
【分類】 祛痰劑
【出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半夏五兩 (15g) 白茯苓三兩 (9g) 橘紅五兩 (15g) 炙甘草一兩半 (5g)
【用法】 加生薑7片,烏梅1個,水煎,溫服。
【功用】 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主治】 濕痰證。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噁心嘔吐,胸膈痞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
【病機】 脾失健運,濕無以化,濕聚成痰,鬱積機體。濕痰為病,犯於肺致肺失宣降,則咳嗽痰多;停於胃令胃失和降,則噁心嘔吐;阻於胸膈,氣機不暢,則感痞悶不舒;留注於肌肉,則肢體困重;阻遏清陽,則頭目眩暈;痰濁淩心,則為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乃痰濕之象。冶當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運用】 1. 辨證要點:本方為燥濕化痰的基礎方、常用方、代表方。臨床應用以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膩,脈滑為辨證要點。
2. 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慢性支氣管炎、急慢性胃炎、梅尼爾氏合征病、神經性嘔吐等屬濕痰者。
3. 注意事項: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陰虛、血虛者忌用本方。
【附方】 1. 導痰湯《傳信適用方》(引皇甫坦方) 半夏四兩,湯洗七次 (120g) 天南星一兩,細切,薑汁浸 (30g) 枳實去瓤,一兩 (30g) 橘紅一兩 (30g) 赤茯苓一兩 (30g) 上為粗末。每服三大錢 (9g),水二盞,生薑十片,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 (現代用法:加生薑4片,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功用:燥濕祛痰,行氣開鬱。主治:痰厥證。頭目眩暈,或痰飲壅盛,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嘔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舌苔厚膩,脈滑。
2. 滌痰湯《奇效良方》南星薑制 半夏湯洗七次,各二錢半 (各7.5g) 枳實麩炒,二錢 (6g) 茯苓去皮,二錢 (6g) 橘紅一錢半 (4.5g) 石菖蒲 人參各一錢 (各3g) 竹茹七分 (2g) 甘草半錢 (1.5g)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食後服 (現代用法:加生薑3片,水煎服)。功用:滌痰開竅。主治:中風痰迷心竅證。舌強不能言,喉中痰鳴,轆轆有聲,舌苔白膩,脈沉滑或沉緩。
3. 金水六君煎《景嶽全書》當歸二錢 (6g) 熟地三五錢 (9~15g) 陳皮一錢半 (4.5g) 半夏二錢 (6g) 茯苓二錢 (6g) 炙甘草一錢 (3g) 水二盅,生薑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遠溫服。功用:滋養肺腎,祛濕化痰。主治:肺腎陰虛,濕痰內盛證。咳嗽嘔惡,喘急痰多,痰帶鹹味,或咽乾口燥,自覺口鹹,舌質紅苔白滑或薄膩。
【方歌】 二陳湯用半夏陳,苓草薑梅一併存,
燥濕化痰兼利氣,濕痰為患此方珍。

永久網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t&id=F00165



半夏


茯苓


甘草



"柴胡" 可連結至: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中草藥化學圖像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