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繁體 | 简体  
中醫藥學院 | 圖書館 | 主頁 | 
瀏覽全部記錄    進階搜尋 
快速搜尋
| 和解劑
| 固澀劑
| 安神劑
| 治燥劑
| 治風劑
| 消食劑
| 清熱劑
| 湧吐劑
| 溫裏劑
| 瀉下劑
| 理氣劑
| 理血劑
| 祛暑劑
| 祛濕劑
| 祛痰劑
| 補益劑
| 解表劑
| 開竅劑
| 驅蟲劑
上一記錄 | 回到概覽頁面 | 下一記錄
關鍵字搜尋       
 快速搜尋: 溫裏劑 
【首頁】 > 【瀏覽頁】 > 【當歸四逆湯】
中藥材連結 >

君當歸甘溫,養血和血細辛:助桂枝溫通血脈
白芍:助當歸補益營血
君桂枝辛溫,溫經散寒,溫通血脈細辛:助桂枝溫通血脈
白芍:助當歸補益營血
臣細辛溫經散寒細辛:助桂枝溫通血脈
白芍:助當歸補益營血
臣白芍養血和營細辛:助桂枝溫通血脈
白芍:助當歸補益營血
佐通草通經脈,以暢血行
佐大棗益氣健脾養血
使甘草益氣健脾養血、兼調藥性

【中文】 當歸四逆湯
【漢語】 Dang Gui Si Ni Tang
【英文】 Chinese Angelica Frigid Extremities Decoction
【分類】 溫裏劑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當歸三兩 (12g) 桂枝三兩,去皮 (9g) 芍藥三兩 (9g) 細辛三兩 (3g) 甘草二兩,炙 (6g) 通草二兩 (6g) 大棗二十五枚,擘 (8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 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
【病機】 本方主治營血虛弱,寒凝經脈,血行不利之證。素體血虛而又經脈受寒,寒邪凝滯,血行不利,陽氣不能達於四肢末端,營血不能充盈血脈,遂呈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此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溫,與四肢厥逆有別。治當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運用】 1. 辨證要點:本方是養血溫經散寒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細欲絕為辨證要點。
2. 現代運用:本方適用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症、雷諾氏病、小兒麻痹、凍瘡、婦女痛經、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等屬血虛寒凝者。
【附方】 1.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傷寒論》當歸三兩 (12g) 芍藥三兩 (9g) 甘草二兩,炙 (6g) 通草二兩 (6g) 桂枝三兩,去皮 (9g) 細辛三兩 (3g) 生薑半斤,切 (12g) 吳茱萸二升 (9g) 大棗二十五枚,擘 (8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功用:溫經散寒,養血通脈,和中止嘔。主治:血虛寒凝,手足厥冷,兼寒邪在胃,嘔吐腹痛者。
2. 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黃芪三兩 (9g) 芍藥三兩 (9g) 桂枝三兩 (9g) 生薑六兩 (18g) 大棗十二枚 (4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功用:益氣溫經,和血通痹。主治:血痹,肌膚麻木不仁,脈微澀而緊者。
【方歌】 當歸四逆芍桂枝,細辛甘草木通施,
血虛寒厥四末冷,溫經通脈最相宜。

永久網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t&id=F00065



當歸


桂枝


白芍


細辛


甘草


通草


大棗



"柴胡" 可連結至: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中草藥化學圖像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