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繁體 | 简体  
中醫藥學院 | 圖書館 | 主頁 | 
瀏覽全部記錄    進階搜尋 
快速搜尋
| 和解劑
| 固澀劑
| 安神劑
| 治燥劑
| 治風劑
| 消食劑
| 清熱劑
| 湧吐劑
| 溫裏劑
| 瀉下劑
| 理氣劑
| 理血劑
| 祛暑劑
| 祛濕劑
| 祛痰劑
| 補益劑
| 解表劑
| 開竅劑
| 驅蟲劑
上一記錄 | 回到概覽頁面 | 下一記錄
關鍵字搜尋       
 快速搜尋: 和解劑 
【首頁】 > 【瀏覽頁】 > 【小柴胡湯】
中藥材連結 >

君柴胡透少陽半表之邪,疏少陽氣機之鬱和解少陽的基本結構
臣黃芩清解少陽半裏之熱和解少陽的基本結構
佐半夏和胃降逆止嘔兼燥濕運脾,防氣滯津壅
佐生薑和胃降逆止嘔兼辛散祛邪,助柴胡透邪外出
佐人參益氣扶正,一者助正祛邪,一者禦邪內傳
佐大棗益氣扶正,一者助正祛邪,一者禦邪內傳
使炙甘草助參、棗扶正,調和諸藥

【中文】 小柴胡湯
【漢語】 Xiao Chai Hu Tang
【英文】 Minor Bupleurum Decoction
【分類】 和解劑
【出處】 《傷寒論》
【組成】 柴胡半斤 (24g) 黃芩三兩 (9g) 人參三兩 (9g) 甘草三兩,炙 (9g) 半夏半升,洗 (9g) 生薑三兩,切 (9g) 大棗十二枚,擘 (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和解少陽。
【主治】 1. 傷寒少陽證。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
2. 熱入血室證。婦人中風,經水適斷,寒熱發作有時;以及瘧疾、黃疸等病而見少陽證者。
【病機】 本方主治邪入少陽證。少陽經脈循胸布脅,位於太陽、陽明表裏之間。傷寒邪犯少陽,病在半表半裏,邪正相爭,正勝欲拒邪出於表,邪勝欲入裏並於陰,故往來寒熱。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其支者,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裏。邪在少陽,疏機不利,鬱而化熱,膽火上擾,則胸脅苦滿,心煩,口苦,咽乾,目眩。膽熱犯胃,胃失和降,氣逆於上,故默默不欲飲食而喜嘔。若婦人經期,感受風邪,邪熱內傳,熱與血結,血熱瘀滯,疏泄失常,故經水不當斷而斷,寒熱發作有時。治療大法,邪在表者,當從汗解;邪入裏者,則當吐下;今邪既不在表,又不在裏,而在表裏之間,則非汗、吐、下所宜,故唯宜和解之法。
【釋疑】 1. 關於柴胡、黃芩的配伍:足少陽膽經循胸布脅,位於太陽、陽明表裏之間。傷寒邪入少陽,病在半表半裏,以樞機不利,膽熱內擾為病機特點,治療宜透邪清熱,疏達氣機。方中柴胡性味辛苦而微寒,入肝膽經,既能透達少陽半表之邪從外而解,又能疏暢少陽氣機之鬱滯;黃芩苦寒,亦入肝膽經,善清少陽半裏之膽熱。二藥一側重半表之邪,一側重半裏之熱,並能調暢氣機,伍用使邪氣外透內清,故為和解少陽的基本結構。
2. 關於服法:本方服法要求 “去渣,再煎”,何以需 “再煎”?小柴胡湯是和法的代表方,其用藥體現雙向調節,如藥性之寒溫 (柴、芩之寒與薑、夏、參、草、棗之溫),病位在半表半裏 (柴、薑透半表之邪,黃芩清半裏之熱)、病性之虛實 (柴、芩、薑、夏透邪清熱以祛邪,參、棗、草益氣以扶正)。去渣再煎,能使本方藥性相融,發揮協調膽胃,協調氣津,協調邪正的作用。這種煎服法是仲景對和解劑獨具匠心的創作,觀和解少陽之大、小柴胡湯,調和寒熱的三瀉心湯都取 “去渣、再煎” 之法。
【運用】 1. 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少陽病證的基礎方,又是和解少陽法的代表方。臨床應用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苔白,脈弦為辨證要點。
2. 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瘧疾、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慢性膽囊炎、膽結石、急性胰腺炎、胸膜炎、中耳炎、產褥熱、急性乳腺炎、睾丸炎、膽汁返流性胃炎、胃潰瘍等屬邪踞少陽,膽胃不和者。
3. 注意事項:因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故對陰虛血少者禁用。
【附方】 柴胡枳桔湯《通俗傷寒論》柴胡一錢至錢半 (3~4.5g) 枳殼錢半 (4.5g) 薑半夏錢半 (4.5g) 鮮生薑一錢 (3g) 青子芩一錢至錢半 (3~4.5g) 桔梗一錢 (3g) 新會皮錢半 (4.5g) 雨前茶一錢 (3g) 水煎服。功用:和解透表,暢利胸膈。主治:邪踞少陽證偏於半表者。往來寒熱,兩頭角痛,耳聾目眩,胸脅滿痛,舌苔白滑,脈右弦滑,左弦而浮大。
【方歌】 小柴胡湯和解功,半夏人參甘草從,
更加黃芩生薑棗,少陽為病此方宗。

永久網址: https://sys02.lib.hkbu.edu.hk/cmfid/details.asp?lang=cht&id=F00026



柴胡


黃芩


人參


甘草


半夏


生薑


大棗



"柴胡" 可連結至: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中草藥化學圖像數據庫